我的逸夫记忆
——恭贺母校校庆20周年
“在山的那边,是海……”
属于我的逸夫记忆,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它是七年级语文的第一课。从2007到2014,转眼七年时光已过,我真的从山的这边,走向了山的那边,逸夫中学也迎来了它二十岁的生日。二十岁,不算年长,还处于青年的意气风发时期,可就是这二十年,逸夫中学已跃升为全市教育的翘楚,培养了数不清的才俊,奔向大江南北。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我从逸夫中学的老师身上感受到最深刻的一点。教历史的张宏斌老师,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趣味横生,奠定了我对历史这门学科一生的兴趣;教数学的赵永东老师,不厌其烦地向我们灌输数学思想方法;还有班主任“董妈”,董洛秦老师,事无巨细地关心着每一位同学,不但是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习惯、性格塑造上给那是还懵懂的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果要是让我说,三年的初中学习,我在逸夫收获了什么,那毫无疑问是情谊。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提到8班,依然会想到那个温暖的家。老同学见面,依旧谈笑风生,只要一提到8班的事儿,总有说不完的话。

我一直以为,具体知识的学习从来不会是中学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初中,它更多是一个人性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阶段。不论是合唱比赛还是体育竞技,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向上对于个人的助力。董老师将整个班级凝聚在了一起,让每位同学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了温暖。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学习可以收获的。
逸夫中学并不大,一个花园,两个篮球场,200米的跑道,还有那座稍显拥挤的教学楼。可就在这片天地,我却收获了一生宝贵的财富。
“三年太短,相见犹在昨日,分别即在眼前;三年太长,在这三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这是四年前,我们走出逸夫校门时,我写下的话。那三年的时光还历历在目,我亲爱的同学们都已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逸夫中学还会经历许许多多个二十年,也许有一天,那里的面孔我已不再熟悉,但那人、那事,那情景都将在记忆中长久地留存。我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北大也有一座逸夫苑,就矗立在东门口,看起来也经历过些许沧桑。我想我是和“逸夫”有缘的,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水,都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深刻地塑造着我的完整的人格。无论我以后将身在何方,都祝愿逸夫的明天更好。
逸夫中学2010届八班毕业生 彭柳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