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师小恒
教学设计理念:体现2011年新课程标准精神,落实一节课一个目标,使学生学会以文本为载体,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阅读小说,提炼人物形象,并通过把握情节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2.通过阅读故事情节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文组景老师:没有人为的把一篇小说割裂为人物、情节、环境,而是让学生去从整体欣赏一篇小说,她的解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思路,更多的从课文中获得传达的信息。巴尔扎克语:小说是民族的历史。这就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阅读这部民族的历史。语文组刘老师评:本节课教学目标清楚,看似简单,实则到位)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学会通过阅读故事情节来欣赏一篇小说。现在就以经典的名家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学习。经典名著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如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结局出人意料、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等等,但课时有限,今天第一课时只完成对故事情节的阅读,下节课完成对本文心理描写的欣赏。
师 :下面首先检查预习,一篇课文我们要落实那几个方面的知识?
生:有作家简介、写作背景和生字字词。
师:还有吗?
生:还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师(板书):小说的三要素对解读小说很重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帮助我们理解主题;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帮助我们把握结构;环境中的自然环境有渲染小说氛围的作用,社会环境有交代写作背景的作用,如我们学过的芦花荡就有很多自然环境的描写,就是前者的作用。现在大家来看我们预习的重要内容,请大家把这些知识点认真的记下来。
(描述:师展示幻灯片,生在活跃的记忆作家、时代背景和生字词。师在旁边进行强调和补充)
幻灯片展示:作家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成名作:《羊脂球》小说风格: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结局出人意料;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师:(强调)记住啊,这里重点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批判现实的话,是和本文有关系的。(董老师: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梳理,适合我们九年级学生知识的链接,运用幻灯片增强了知识的容量,也把一些不得不提的如世界四大短篇经典小说的知识一笔带过。)
师:下面我们进行本课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分析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两分钟,然后用小标题的方式将本文情节划分一下。
生: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师:很好。
师:(幻灯片显示板书)同学们,看幻灯片,这就是文章情节的结构图。但现在我们的阅读再也不能像初一初二一样只停留在分析情节结构这样浅显的层面上,而应该进一步深入文本,以文字为载体提高阅读层次,学会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对话,学会审视自己的情感,把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结合起来,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促进我们的成长,这才是我们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追求的一种深层次的阅读。下面,请同学们紧扣文本,找出于勒在文中不同情况下的称呼的变化。然后互相交流后把它表达出来。(3分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
生: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生:正直,有良心,好心
生:有办法的, 救星
生: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师:四位同学从情节的变化中找出了这些不同的称呼,请思考这些称呼是于勒在什么境况下获得的?
生:穷-------富--------穷
师:那么就意味着于勒的经济状况发生穷富穷的变化时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而他们不变的是什么?
生:是他们对钱的追求。
生:是他们自私、冷酷、虚伪的本质。
师:(出示幻灯片)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继续回到文本,互相讨论,从这些称呼和被称呼中请左边一组的同学归纳出于勒的形象,右边一组归纳出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然后分别用“我认为于勒是一个 的人,因为 。”“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 的人,因为 。”句式说出来。
(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把从课文中获得的东西交流讨论。)
师:现在同学们把讨论的结果表达出来。
(左边一组)生:于勒并不是一个很坏的人,因为虽说他当初行为不正,但他本质不坏。他又老又脏
生:于勒是一个有良心、重亲情的人,因为他在美洲发了大财后写信给菲利普夫妇,说要赔偿他们的损失。
生:于勒是饱经风霜、年迈无依靠的人,因为在“躲于勒”一节中的于勒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说明他过的很苦,而又不愿回到菲利普夫妇家里重新拖累他们,说明他又尊严。
生: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势利的人,因为当于勒有钱时,他们赞他、盼他,当于勒没有钱时,他们撵他、躲他,称呼也不一样。
生:菲利普夫妇是金钱至上,冷酷无情的人,因为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但看到他穷困潦倒时却躲了起来。
生:菲利普夫妇也是让人同情的小人物,因为他们因为于勒的过度消费而使生活拮据,两个女儿的婚姻也受到影响而嫁不出去。
教师小结:(展示幻灯片)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虚荣、虚伪,自私,贪婪,势利、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但这里也要特别提出:它也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一定程度上,菲利普夫妇也是可怜的人。正因为菲利普夫妇如此的性格,才使得于勒在穷富穷的处境受到了菲夫妇不同的礼遇,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回答菲利普夫妇和于勒在情节上什么关系?
(语文组董老师:历来我们把这篇小说都解读为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人与人之间自私、冷酷的关系,但师老师还解读出对小人物生活的关注,引导学生从另一侧面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我觉得这里真是精心设计,匠心无痕。)
(语文组周老师:有本书上说,中国的小说太粗糙,而外国小说以细腻见长,师老师能以小说中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的细腻的特点去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角度选得非常好。)
生: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的关系。
师:对,这两条线索在文中是互相交织进行的。但同时是谁耳闻目睹着这一切发生的?
生:文中的“我”。
师:谁能说出“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师:很好。这样的“我”的作用我们在《故乡》《社戏》中都学过,同学们都要记住它。这样的话,这篇小说就有三条线索。明线和暗线在文中互相交织进行,跌宕起伏,一直到“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条线交合在一起完成情节上的扣人心弦。
师:“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记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作者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批判什么呢?
(语文教研组长马佩霞老师:在简介作家,强调了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启发恰当,从整个课堂看出,学生的学习是细致的、有效地。)
生:这里作者借“我”之口批判父母的拜金主义,冷酷无情。
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师:很好。到这里,小说的主题非常鲜明: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小人物生活的心酸和对他们的同情。
小结:学习了这篇小说后在我们如何看待金钱与亲情方面有什么启示?同学一起来把龙应台的一段话读一下,下去以后自己再思考。(出书幻灯片)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龙应台
(语文组董老师:将话题延伸到金钱与亲情的关系上,并引入龙应台的话给学生在做人方面一个引导,这点很好。)
(语文组颉东丽老师:这堂课有两个亮点:第一是切入角度非常好,以情节作为欣赏小说的突破口,难得创新。第二是注重小说写作背景的介绍,对后面课文的解读设做了铺垫。)
(沈校长:这节课非常实在,内容贯穿上前有提示,后有照应,中间有过渡。学习一篇经典的名家名篇,切入点的把握是不太容易的;暑假里的新课标的解读学习,师老师把这点也设计进去了,如何实现和文本对话,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结合起来,在讲课中也有体现,刚才我们评课的老师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这现在是要全体语文老师注意的。不足之处是我们在讲课中要做到该取舍的东西一定要学会取舍。)
(语文组石瑞老师:检查预习这个环节很好,而且在上课当中能时时提醒学生本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