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课堂实录
执教:宁利明
授课班级: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八年级(6)班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背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喜欢不喜欢猜谜语呀?
生(齐):喜欢。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谜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生(齐):雪。
师:聪明!反应快,猜得又准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1:从“雨落横山”这四个字中,我就猜出谜底是“雪”了,“洁白”“寒”“漫天扬”这几个词,更证明了我猜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以春花来写冬雪的诗句。
师:除了岑参的这句诗外,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
生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生6: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生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生8: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1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生1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1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说到雪的诗,我也想到了一首跟雪有关的诗。(忍不住笑)
师:这首诗真的那么有趣吗?欢迎你给全班同学朗诵一下,让同学们都来分享这首诗带来的快乐。
生13:不仅诗好笑,而写诗的故事更有趣。
师:讲雪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他给大家讲故事呀?(鼓掌)
生13:古时候,有三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位当官的,一位懒汉,三个人在一个雪下得很大的日子里来到一位老农家躲雪,望着天上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一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个人都觉得无聊极了,其中的读书人就说,咱们以雪为内容来做一首诗,于是,读书人先开了头“大雪纷纷坠地”,当官的,整天溜须拍马,也借雪歌颂皇恩,牵强出了一句:“这是皇家的瑞气”;懒汉不懂做诗,但很希望天天下雪,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于是也说了一句:“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正在为天下雪不能下地干活的而忧愁的老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骂了懒汉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于是四人就凑成四句诗:“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下个三百六十五天,放你娘的狗屁”。
师:从这个雪天里写雪的诗的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4:文如其人。故事中的四个人,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懒汉和农夫所作的两句诗太通俗了,简直不是诗,而读书人和官吏作的两句“大雪纷纷坠地,这是皇家的瑞气”书面色彩也较浓,“地、气”也押韵。
生1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各人的功利观念的不同,对同样的雪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差别也很大。
生16: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生17: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雪,由于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作出来的诗内容也不同。
师:真聪明!大家的悟性太高了,面对同样的一个雪的故事,大家却谈出了好几种理解和感受。那么,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雪,我们班的六十多位同学会得出什么样的阅读见解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解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散文诗──《雪》(板书: 雪 鲁迅)(师屏显雪景图并板书课题)
二、情感朗读
师:《雪》是一首散文诗,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和谐,欲解其“三昧(读味、品味、写味)”,首选朗读。所以,我们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就是朗读,再朗读。朗读要做到在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情感,而且朗读的情感应随内容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屏显朗读要求:1、正确流利;2、读出情感起伏)在预习时,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练习,关于字音,相信没问题了吧?(生点头示意暂时没问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处理朗读时的情感变化的?
生18:前半篇要读得轻松欢快,优美柔和;后半篇要读得慷慨淋漓,激越悲壮。
师:真是泾渭分明啊,请问你说的前后半篇以何为界?
生19:前半篇正好是前三段,后半篇自然是后三段,中间以“但是”一转。
师:能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读情感的理由吗?
生20:因为前面写的是暖国的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让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后来孩子们堆雪人,访问雪人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要读得优美些,轻松些。而后半篇是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还在旋风里蓬勃奋飞,令人感到大气磅礴,非慷慨之语不可。
生21:我要补充的是:从文章的用词上,也是一个理由,前半篇的词语如滋润美艳、青春、处子、花、蜜蜂、孩子等都是一些温和的,柔软的,暖色调的词语;而后半篇呢,像永远、决不、蓬勃、凛冽,分明是冷色调的词语,让人感到一种决绝、一种张扬之气。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味道读出来。
师:言之有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前半篇中,一直是用暖色调的词吗?作者的笔调究竟有没有变化呢?
生22:我发现,在第三段时,作者的笔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比如“不知道算什么”,比如“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都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之意。
师:当心生惋惜、遗憾时,还能用轻快的语调来读吗?
生23:不能,应该读得低沉、舒缓一些,以示惋惜、遗憾。
师: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现在就用我们的朗朗书声来说话吧!先各自找一个自个儿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待会儿就在班上展示你的情感朗读。(生自由读,准备,师巡视,指导,用时约三分钟)
师:是时候了,可以展示了,谁领先?
生24:我读第一段,第一段里写的雪是滋润的,花是美艳的,蜜蜂是热闹的,所以,语调也是轻松快乐的。(生朗读)
师:他读得咋样?请一位同学来点评。
生25:是读得挺轻松,特别是读到“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的“闹着”两字时,他把这“闹”字读得相对重些,音也有所延长,而“着”字读成轻声,轻而短促,甚至还有一种可爱的味道。
生26:我有一个疑问:这第一段总体来说是暖色调的词,但第一句却是特别,因为这里出现了“冰冷”、“坚硬”、“灿烂”等带刚性的词,这不和谐吧?这轻快得起来吗?
师:是啊,是不和谐吧?这轻快得起来吗?有谁能给个解释吗?
生27:还有:明明是写雪,这写雨干吗呢?
师:是啊,这写雨干吗呢?这个问题看似超出关于朗读的范畴了,可是,既然碰上了,总要解决啊,再说,明白了来拢去脉,才好“下口”啊,才好处理朗读语气啊,所以,这个问题也不能绕过去。有谁能解答这接二连三出现的问题呢?
生28: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暖国的雨是单调的,而暖国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这是一种对比衬托手法,以其单调衬其丰富。至于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正好与后文中北国的那些“永远如粉如沙”的雪花相呼应,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感。
师:哦,此句有伏笔之意,那该用何种语气来读?
生29:读到“灿烂”时,语调上扬,有赞赏;读到“单调”时语气低落,有失望。
师:请你以身试读,就读这一句。
(生读,其他同学脸现赞同之意)
师:还有同学愿意当众朗读“你的文章你的段”吗?
生30:我挑最后一段。(有同学笑)
师:你知道那同学为什么笑你吗?
生30:估计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准以为我挑这段是因为这段短,才一句话;然而我挑这段是因为我以为这段重要,这段难读。
师:请先解释一下这段有何重要,再解释一下这段为何难读。
生30:我在资料书上了解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而且这句话挺难理解的,太抽象了,难以理解的东西,会容易读吗?(有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那能说说现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30:我在想,这“孤独”一词,可以认为这雪是独立,桀骜不驯的;死掉的雨,“死掉”可以理解为一种奉献精神吧;雨的精魂,“精魂”,永远存在,它是坚强的内核。
师:整句话无疑是赞扬的语气,可是具体到个体的字词,该如何来读呢?
生30:这句话整体上高亢激昂,但在局部地方,其实语调挺复杂的,因为其中感情本就复杂。“孤独”一词,要有倔强之味;“死掉”,赞颂里有惋惜,惋惜里有庆幸;当然,最重要的一个词我认为是“精魂”,我甚至认为这个词是整篇文章的灵魂,也是鲁迅先生思想之魂,必须读得重、慢、意味深长、余音缭绕。
师:你说得真好,相信你读得更好,请你朗读,我和同学们洗耳恭听。
(生读,读得慷慨淋漓,掌声响起)
师:看到这几位同学读得这么好,大家一定也想参与进来,所以,我们一起来读吧!今天齐读的方式要变一变,我把所有的男同学分为三个大组(依组把男生分三部分),由女同学朗读全文,当女同学读到第四段时,第一组男同学加入进来;当读到第五段时,第二组男同学加入进来,当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第三组男同学加入进来。知道老师这样安排的原因吗?
生31:由温婉到雄壮。
师:知我者,学生也。我读题目,《雪》,鲁迅——
(生按计划朗读,读毕)
师:唔,感情有起伏。接下来,我还想听一遍,不过,这一次顺序要倒过来,全班同学读第六段,然后,读第五段时,退出第三组男同学;读第四段时,第二组男同学退出;读第三段时,第一组男同学退出,余下的全由女同学完成。
生32:由激越到宛转。
师:知音。
生33:老师,那你的题目什么时候读呢?
师:文章可以倒,题目可不能倒,还是我先开头,《雪》,鲁迅,——
(生按计划朗读,读毕)
第二课时
三、理性分析
师:大家读得真好,“三昧”之中可谓已得了“二昧”啊,还有“一昧”呢,我们不读了,我们要讨论了。
请看题(屏显题目),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两种雪?据此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这两种雪分别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种雪?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先看第一个,都能说吗?一起说——
生34: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第一部分1至3段,第二部分4至6段。(师一一板书)
师:后面两个问题可是要讨论讨论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三分钟后交流。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时间到)
师:第二个问题哪个小组同学来承担呢?
生35: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这可从“但是”一转中看出。(师板书:滋润美艳,如粉如沙)
师:回答得干净利落。不过,手起刀落间,也容易丢三落四,为了查漏补缺,请允许我向你一一追问。文中描写江南的雪的句子有哪些?
生35: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前一个分句直截了当,后一个分句曲里拐弯,能说说如何理解这后面的分句吗?
生35:这里用了两个比喻,前一个将江南的雪比作青春的消息,后一个将江南的雪比作处子的皮肤。
师:处子的皮肤我懂,就是像你们这些孩子们的皮肤,青春的消息是什么?你看到过吗?
生35:看不到的,这个比喻很特别,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味道吧。
师:为什么能这样比呢?
生35:因为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师:无论是“青春”,还是“处子”,都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这两个一虚一实之比喻,都形象地告诉我们,江南的雪是生机盎然的。(师板书:生机盎然)
生36:老师,我认为江南的雪也是不长久的,因为一到晴天,雪罗汉嘴上的胭脂就褪尽了。
师:对呀!不长久。(师板书:不长久)我们再来找描写朔方的雪的句子。
生37: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生38: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老师要板书,请挑哪个词?
生39:蓬勃奋飞。(师板书:蓬勃奋飞)
师:说作者倾情于朔方的雪,仅凭一个转折词“但是”似乎理由尚显单薄,能否找到更有力的支持呢?
生40:作者在第四五六段里对朔方雪的进行了气势磅礴的描绘。
生41:作者是在对江南的雪美而不久的惋惜声中,一转,转而歌颂朔方雪的大气、持久。
生42:我们要联系此文的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正是国难当头时,当时,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雪》正是这样一篇表面上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鲁迅是一个斗士,“荷戟独彷徨”,追求独立和张扬是他的个性;坚强彻底,不屈不挠是他的灵魂;而这朔方的雪的品性正和鲁迅先生是一致的。(师板书:独立张扬 坚强)
师:大家分析得头头是道,至此,第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水到渠成了,谁来回答?
生43: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斗争中得到升华。
师:说得真好!
生43:呵呵,我看资料了。
师:理解了吗?
生43:理解了,就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回答,于是就读了资料。
师:拿来主义可以一用,但必须理解,理解万岁。(生笑)
四、质疑探讨
师:课上到这儿,老师忽然想到:既然作者赞颂的是朔方的雪,那么前半篇索性删掉罢了,行不?
生44:不行,江南的雪用来衬托北方的雪的。
师:既是衬托,为何不能写得少一些,喧宾夺主吗?特别是对哪个景象大写特写?
生44:朔雪罗汉。
师:这有何意啊?
生44: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是江南人,雪罗汉里有他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回忆里有美好,有怀恋。
师:其实有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板书:追求美好生活)
师:学到这儿,我又想,既然不能把前半篇删去,那就把前后半篇整合吧,看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是否贯串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看看板书来帮助我们提炼。
生45:我们要用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战斗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五、畅谈收获,归纳学法。
师:《雪》这篇散文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生46:在预习课文时,我对本文为什么要给读者描绘这两幅雪景图总把握不准,通过同学在课堂的交流,我不但理解了《雪》的深刻寓意,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诵读,准确而的感情地把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47:我从本文的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两种雪景的美:从明艳绚丽的江南的雪景领略到的是清新艳丽的美,从朔方的雪中,我领略到的是鲁迅反抗黑暗社会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豪壮的美。
生48:我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就是这样简短的课文,同学们在意境、寓意、语言等方面说出了大家的鲁迅先生笔下的雪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见解。这不仅帮助我深入读解了课文,还开阔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以前我在想问题总是考虑怎样才能正确,这节课让我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开阔思路,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生49:从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散文学习的方法,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散文描绘的意境,要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课文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通过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情感。
六、课堂总结
师:是的,江南的雪,作者喜欢,因为她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的雪,作者更喜欢,因为她独立张扬不妥协,永远执着前进,在奋进中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七、作业布置
师:下面布置这篇课文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以“我谈《雪》”为题,写一篇短评。
八、课堂板书,揭示思路:
雪
鲁迅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 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
生机盎然 蓬勃奋飞
(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 (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 比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说明】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人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案例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