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新闻系统>>教学管理>>教改论坛>>正文

教改论坛2014年第二十一期(总第160期)
时 间:14-11-28 14:29:41  来 源: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家长的信赖。面对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思考学校的建设如何支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下一步前进方向在哪里等重大问题。

1025日,天水市首届校长论坛在天水市一中隆重召开,来自全市两区五县的500多位中小学校长和各级教育人员参加了论坛。甘肃省总督学李晶先生首先做了精彩的报告,阐述了自己就甘肃省及天水市学校未来的发展的看法,我市有5位校长作了主题发言,阐述了自己对未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些思考。我校陈校长以《面对现代化的校本探索》为题,全面论述了我校的未来发展。今在《教改论坛》刊发,以与各位教师共飨。

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校本探索

                                ——在天水市首届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  陈建民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围绕学校课程进行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引发人们对“大脑是如何学习的”、“重构学习方式”等教育话题进行热议,有一些热词进入我们的眼帘,“云计算、“云教育”、 “电子书包”、“慕课、 “翻转课堂等等。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对“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实施,这充分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追求质量与特色的更高境界。但是,我们隐隐约约感觉到不少学校在实践中仍存在过于关注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热潮,不能脚踏实地围绕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本探索,不能围绕学校课程目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及持续的课程素养能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学校文化等因素的需要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就引发了今天的话题:面向教育现代化,我们如何整装行李,行走在积极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大道上。这里我仅以我们学校在迈向现代化学校的进程中开展校本探索的几个侧面,与大家探讨、商榷。

一、学习型校园培育和教师师德修炼

何谓教育现代化?百度百科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和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我们在理解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理念,树立目标。我们觉得在强调内涵发展的今天,学校首先要建设一个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从建设各种各样的学习型组织开始,通过学习凝聚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校共同愿景;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校园文化的品位。

所谓学习型校园就是所有校园中的人都能在有意无意的学习中得到适合自己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提出“教师博约兼资、文行并美”。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品读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如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把学习作为一项硬性任务)逐步让读书成为自觉,读书成为习惯,读书成为风尚。实现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凝练以及“德育专业化”能力和“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造就一支热爱教育、善于教育、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教职工队伍。

学习型校园的建设就是为了武装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有人说“学生第二”,那么谁是第一呢?事实上,教师、学生都是第一。只有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以学生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而最活跃、支撑学校发展持久的内在力量是教师队伍的师德。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学校、集体及教育岗位的热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职业意识,对国家及其政治的关心与了解,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本职工作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

关于师德师风内容,这里我不再展开论述,要说的是师风需要建设,师德需要修炼。师德不是知识,不是高标逸韵,是一种修炼。因为,能够背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六条内容,并不能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不出现违背师德的事。 

师德修炼是高层次的要求。是要把基本要求固化为行为模式和崇高追求,是在工作当中体现的一种修行过程。

其中人文素养的修炼是其核心内容。

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指导、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一方面,作为言传身教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是师德修炼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师德是一个教师人文态度的表现,是以人为本的境界的体现,教师的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进一步端正人文态度,提升以人为本的境界。所以,学校应当引导教师从人文精神、自我意识、实践知识、教学智慧、创新意识、教师幸福等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达到师德修炼的目的。

二、建立心灵自由、学习自主的课程体系

课程与课堂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与基本途径,没有科学的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

现代化教育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一所学校,没有具有一定体系的校本课程,这所学校的特色也不能突显出来,其学校的文化内涵也同样显得很单调。

我们始终坚持建立以校为本的课程体系,作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有生命力的、好的校本课程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不断的动态平衡中,为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各种需求而动态生成的,是与学校的发展相融合,符合学校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动态生成的”。

例如学校开设科学实验、绘画、书法、器乐、声乐、舞蹈、演讲、陶艺、剪纸、球类运动、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有的以社团形式组织,有的以兴趣特长模式进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与必修的学科课程互为补充,构建“课堂+舞台+社团”的课程实施模式。除了学科课程外,还注意把握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四类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并不断改进四类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既开发学生智力、增长智慧,又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体现学校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和活动性,同时注重课程形态的多样性。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有组织的学校行为,是主动而有计划的决策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动态发展的生成过程。在这种动态生成过程中不断提炼、不断优化,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种本土性沉淀必然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北京十一校李希贵校长所说:“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其实是人的现代化,是充分顺应人性,让每位孩子都最大限度地成为他自己;是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位孩子都要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教育,既满足人性的需求,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教育即使没有漂亮的校舍也理应是现代化的教育。”

(未完待续)

【教改动态】

近日,天水市教科所组织开展的2014年初中高效课堂优秀课评比活动结果揭晓,我校师晓恒、陈亚丽、张宁、李强等4位老师分别参加了语文、化学、英语、数学学科授课评比,其中师晓恒老师荣获语文学科一等奖,陈亚丽老师荣获化学学科一等奖,张宁老师荣获英语学科一等奖,李强老师荣获数学学科一等奖。

201410月,甘肃省教科文卫工会委员会、甘肃省教科所组织了“2014年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我校刘畅老师参加了初中音乐学科组评比,荣获三等奖,夏瑞老师参加了初心理健康学科组的评比,荣获三等奖。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版权所有: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