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我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人民日报 评论员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怎样筑牢这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抽象的概念,而是蕴含于社会生活的细节里,体现在公民日常的行为中。正所谓,“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如同兰考焦桐记录着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施甸林场熔铸着杨善洲的赤子之心,一种价值观只有具备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具象形式,才能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正因为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目标要细化、态度要细致、措施要细密,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熨帖心灵的作用。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细”的深意所在。
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思想观念千帆竞发,观点表达百舸争流,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是“分众时代”的鲜明特点,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起点。如果目标上大而化之,不能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如何避免脱离实际、凌空蹈虚?如果措施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类施策、精确制导,那么举措再多、政令再繁,又如何能赢得认同、激起共鸣?因此,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越应该注重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都应该条分缕析,在现实针对性上做足功夫。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强调“尽精微”在涵养道德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比如说,强调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如能多一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是不是更让人感同身受?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如能把“24字”方针细化为具体条目,是不是就能让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教育引导,如能多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是不是就能实现看不见的说服?总之,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土壤”,成为人们的“精神罗盘”。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只有做“过细”的工作,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德育宝典】
如何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如何培养青少年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必须不断研究探索的长期课题。
——题记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现象已反映到学校中来,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教育的导向。而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封建主义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东方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古代的价值观、现代的价值观都在对国人产生影响。学生面对这一切,由于判别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的现象。社会主义学校面对这一现实不能任其自然。在社会上价值观会呈现多元状态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价值观,大胆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中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和抵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根据当前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笔者认为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应当重点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学校教育一旦在社会主义社会与学生之间起好中间媒介作用,学生就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良好的“最初印象”,从而打下纯正的“底色”,产生难以磨灭的“社会印刻作用”。 2形象化——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价值观体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其教育当然需要理性化。但是若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搞倾盆大雨式的理性灌输,搞空洞的说教,学生必会觉得味同嚼蜡。因此,价值观教育方式宜虚功实做,即以具体的物化模式--人物形象进行引导,把抽象的价值认识具体化、人格化,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价值观教育形象化的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榜样。一是选择的榜样地位上要接近学生,力求是“低起点”、“高成就”、“平凡而伟大”的榜样,这就能使学生动情、佩服。二是选择的榜样要在时空上接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当然可以选历史上的、国内知名的英雄、模范、先烈、先进人物做榜样,但决不能一味“舍近求远”。榜样的亲近性,容易被青年学生相信和接受。三是选择的榜样具体言行要适于学生模仿。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觉到思维,只有通过模仿榜样的具体言行,才能逐步升华到对价值观的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