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班方略】
批 评 学 生 要 讲 究 艺 术
七年级三班班主任 杜雅丽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激励表扬,同时也离不开批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只有接受了批评教育,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能更好地成长。但是,批评教育学生要讲究艺术,犯同样错误的学生,对我们的批评有的能听进去,且心服口服,立马改正;可有的非但不听,反而产生对立情绪;有的表面承认错误,一回头又去犯。这种现象与我们批评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使每一位的批评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犯错误的学生,以爱心来包容他们。
当学生犯错误时,首先要想到学生毕竟只是一个受教育者,是一个孩子,他们的知、情、意、行都尚未成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懂,但具体碰到什么事情时,往往会犯糊涂。这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我们都知道,校园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更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我认为要用宽容的、阳光的心理对待他们。
第二,批评前要深入调查。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学生的行为出现过错,往往事出有因,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之前必须深入调查。首先,要了解问题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过错事件的来龙去脉,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弄清楚。其次,要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思维习惯的支配,而一个人思维习惯的形成,往往和环境有关,所以要弄清问题的根源,有时还需要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入手,通过调查学生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分析出他们成长的过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最后才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我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李亮,总和同学闹矛盾,甚至为几句口角就和同学大打出手,屡次批评都不见成效。有一次他和坐在他前面的男生因说及他不雅的吃相而又打在了一起,我就通知了他的家长,气愤地向他妈妈陈述了他在校的种种情况,他妈妈一面为孩子的事道歉,同时也说了他家的情况。原来,他的父亲在他很小时出了一场车祸,大脑受了损伤,行为处事很多时不受控制,所以在家他总是小心翼翼,在外其他小朋友都嘲笑他爸爸是神经病。再加上他家经济条件又差,所以养成了自卑又敏感的性格。听了他妈妈的话,我把他叫到跟前,没和以前一样训斥批评他,而是在他面前批评了那位嘲笑他的同学,并且告诉他老师其实很喜欢他的聪明。这次他的眼神变了,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并诚恳认错,说他不应该动手,他先动手是不对的。这件事后,我常常关注他,和他谈心,他的进步哪怕是很小,我也会适时表扬。慢慢地,他性格开朗了,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最后顺利地上了高中。
第三,批评一定要注意场合。
要使批评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显得十分重要。现在,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如果我们的批评不讲场合,不仅不会令学生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有可能遭遇学生的当场顶撞,激烈对抗甚至下不了台,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学生犯了错误,有时我们不分场合,丝毫不留情面,在班里公开、严厉地点名批评。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效果往往不佳,可能会使犯错误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甚至会破罐子破摔。我们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性格、挫折承受力等,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其原则是能私下进行的就不公开,能不点名就不点名,能轻轻说两句就不疾言厉色地训斥。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这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批评不要“翻旧账”。
当学生犯错误时,有时我们喜欢“翻旧账”,把学生以前所犯的错误数落一番。结果是我们越说越生气,学生也越听越来气。学生虽是未成年人,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虽然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批评就把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讲全、讲透,让学生以后永不再犯,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即使学生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要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的角度去批评指正,不要让学生产生厌烦、反抗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总有学生偶尔会犯一些无心的过错,如忘戴红领巾、来校迟到等,学生本身当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们适当地提醒一下就行了;如果错误较为严重,我们也要听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如果一味地训斥、指责,那么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本来他可能已经准备改正过错,但是老师仍死抓不放,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得理不饶人,干脆与老师“对着干”。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改正的时间,不“翻旧账”,点到为止,这样批评将更加有效。
第五,批评要注意语言艺术 。
有时我们在学生做了错事时,常用责问、训斥的语气,尤其是碰到调皮的学生违反纪律时,更是大动肝火,拍桌子,摔本子,结果是给学生看了“免费表演”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有理不在声高”,只有掌握批评教育的语言艺术,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具体来说,我认为批评时要做到以下“三多三少”:① 多肯定,少否定。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不能”这些词。否定式语言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批评学生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② 多间接,少直接。学生大多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直接批评的话,因此在批评时,不妨通过间接的方式,巧妙地指出其“美中不足”。比如,批评教育一位只顾学习,不愿关心班级活动的学生,我们可以对他说:“你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这样的间接提醒,比直接批评的效果更好,学生也乐于接受。③ 多理解,少指责。针对学生的过错,我们在批评前,应先冷静地了解具体情况,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例如,我们可以用“你的做法我能理解”“我过去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等语言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等学生心平气和后,再指出他们所犯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可以帮助和商讨纠正的方法,比如可以用“你想过没有?”“你看这样行吗?”等语言,使学生感到我们是为他着想,从而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
最后,要做好批评教育的后续工作 。
无论学生是在课堂或是在课外的不良表现,在受到我们的当众批评后,都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甚至破罐破摔的态度,失去进取的信心,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批评后,选择恰当的机会和时间,与受批评的学生单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悦诚服,使之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消除逆反心理。
总之,批评教育有法,却无定法。只要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注意多观察、多研究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就一定能把批评教育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