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新闻系统>>专题栏目>>教改论坛>>正文

教改论坛2013年第四期(总第125期)
时 间:13-05-22 16:19:35  来 源:

 [专题学习]

论“幸福教育”(续)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种解读和思考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刘自成

幸福教育的取向是公平。

收入不公可能影响人的一时,但教育不公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幸福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促进教育公平,主要包括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也包括促进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当前无论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都需要努力。第一,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实事,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巩固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保证人民群众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第二,加快教育法律法规规章的“废改立”,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和权利救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第三,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民意中前行,在阳光下运作,推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第四,促进微观的过程和结果公平。每个学生天赋、成长背景和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每一个孩子奠定一生幸福和发展的基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共享尊严和幸福。

幸福教育的属性是优质

我国已进人中等收入国家,正从生存型、温饱型社会转入发展型、小康型社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阶段转入“上好学”的新阶段,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才能真正办好幸福教育。当前,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家庭为此感到焦虑,其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注重调整政策导向,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幸福教育不仅仅指学生的幸福,还有教师的幸福,是师生双方互动的实践过程。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能有学生幸福地学。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幸福教育的最基础性工作来抓,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升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解决教师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三、办好幸福教育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以人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观,就不会有良好的教育。当前,由于人口众多、就业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到中小学 的社会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文化因素,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师的管理因素,严重扭曲了正常的教育观念,滋生和助长了一些地方唯分数论、以升学率为本的观念和行为,损害了学生身体健康,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造成了创新精神贫乏,实践能力不足。这既不利于学生 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家庭要转变成才观,社会要转变评价观,既要重视学生学业表现,也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人格养成,还要重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真正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才标准多样化的观念。

加快转变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人才培养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等诸多环节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各个环节。从近处着手,要推进课堂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倡导开放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真正享受学习成长的幸福。从中期考虑,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适应学生为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作准备的需求,科学确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推进课程改革,让教材吸引学生,在实践中陶冶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从长远着眼,要完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考试招生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生全面成长进步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往哪里指大家就会往哪里走。因此,要强调评价的多维性,为看待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式;要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人成功成才,让教育没有“失败者”,真正使评价发挥正效应、凝聚正能量。

加快转变教育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服务人民幸福生活的活力。体制机制决定着教育的活力,影响着幸福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体制机制,最关键的是处理好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简政放权,推动职能向创造教育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维护教育公平正义转变。其次,要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向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转变,不断扩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再次,要扩大社会合作与参与,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总之,幸福教育既是目标,又是过程;既应着眼长远,又应关注当下;既要惠及学生、教师,又要惠及家庭、社会和整个民族。办好了幸福教育,也就意味着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完)

选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5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版权所有: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